新闻动态

上海正式公开宣布:全面告别“拎马桶”!“一户都不能放弃”居民激动:心里满是盼头

发布时间:2025-10-26 23:27:37  来源:乐鱼体育官网

  “我们一家三代在小梁薄板房里住了40多年,以前冬天出门倒马桶冻得直哆嗦,做梦都想有个宽敞干净的家。这次拆除重建,让我们能住进带独立厨卫的新房子,实实在在解决了几代人的心病。”

  10月23日,上海市杨浦区黄兴路1039弄居民张忠,来到旧房改造工地,望着已完成施工的桩基,开始憧憬搬入新家、告别手拎马桶的生活。

  在不少反映上海市井生活的照片和影视剧中,都有上海人清晨倒马桶的场景。人民日报1994年2月18日的版面上,记者在《小马桶困扰大上海》的通讯里,这样写道:

  “大上海屋檐下,每天都有70万只马桶招摇过市。这可不是‘天方夜谭’。直到90年代的今天,在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大都市里,还有几百万人每天不得不与马桶打交道。即便在南京路、淮海路这样有名的商业区,只要走进后街的小胡同,也能够寻到马桶的踪迹。”

  “早先,弄堂里报晓的是粪车的铃声。随着叮当铃响,一声吆喝:‘倒马桶……’便是一呼百应,家家户户拎着马桶往外跑。”

  小马桶为何会成为上海人必备生活用品,主要是因为人多、居住面积小,要住“七十二家房客”的大部分石库门,建造之初就没有专门设计卫生间,只能以倒马桶的方式解决如厕问题。

  海派文化作家吾非羊曾撰文形容:“在一个基本上没有化粪池、排污管、抽水马桶的时代,上海人用木质马桶、粪车、清洁夫、粪码头和粪便回收等人员和器物设施,构建出一个近代城市排污公共卫生系统,从而成为中国现代城市治理文明的重要部分。”

  一面是繁华都市,一面是手拎马桶。这样的反差,让“拎马桶”问题成为上海人生活中的痛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能拎着马桶走向现代化”这场民生实事攻坚战,跨越30余年,也成为上海城市治理的一个缩影。

  杨浦曾经是上海二级以下旧里最为集中的老工业城区之一,有着大量上世纪50至70年代建设的工人新村、不成套或无卫生设施职工住宅。90年代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接续努力下,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引下,杨浦区快速推进,于2022年全面完成旧区改造,为16.4万余户旧里居民解决了“拎马桶”问题。

  也是这一年,随着全市成片旧改任务的完成,上海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基本解决。

  2023年,上海住建部门对分布在零星旧改地块、中心城区旧里、郊区老镇老街的无卫生设施旧住房开展全面排摸。通过倒粪站倒排,最终锚定14082户“拎马桶”居民,制定两年完成改造任务的目标,进行最后的攻坚拔点。

  “虽然只剩零星的居民在‘拎马桶’,但事关每个个体的民生期盼。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征程里,人的需求、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应有之义。”上海市住建委主任王桢说。

  牢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嘱托,上海向“拎马桶”难题发起最后的冲锋。

  本以为,政府出资,通过加装抽水马桶等方式,对未纳入旧改范围的“拎马桶”房屋进行无卫生设施改造,应该很受居民欢迎吧,没想到,偏偏有不少居民纠结。

  不是不想告别“拎马桶”的日子,只是,“拎马桶”的居民多数住房面积不足20平方米,逼仄的空间哪能装下“1平方米抽水马桶”?加上排污管道布局、楼上楼下“邻避”矛盾……“螺蛳壳里做道场”,考验的是技术水平,也考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经过反复调研,上海确立了剩余“拎马桶”改造的三个途径:一是结合零星旧改或片区更新,实施征收改造或协议置换;二是结合拆除重建实现厨卫独用,同步解决居住条件和房屋安全问题;三是对部分涉及风貌保护要求的里弄房屋,探索“入户加装+抽户加装+保护性修缮”三同步综合改造模式,在“留房留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此外,对空间受限、零星分布的点位,因地制宜采取增设卫生设施等托底保障方式。

  “实施过程中,我们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把握好保民生和提品质、当前和长远等关系,找到在多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以更为彻底的改造方式回应居民的迫切期盼。”上海市住建委告诉记者。

  为了摸清“拎马桶”的底数,杨浦区的工作人员对全区63个倒粪站逐个蹲守统计。发现一些原先并不在册的工业用地也存在“拎马桶”后,住建部门主动与老厂房原系统单位联手,在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诉求意愿的基础上,完成10余户无卫生设施房子改造任务。

  黄兴路1039弄18—27号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多层小梁薄板和砖混结构老公房,有180户“拎马桶”。通过拆除老房,原地新建,户均面积从15.6平方米增至31.7平方米,既解决了抽水马桶问题,又增加了居住面积。

  国京路41号是保护建筑。改造中,按照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原则,将一楼杂物间改造为联排集中式厕所,并为每户人家打造了独立如厕空间。采用轻质材料减少对板楼承受重量的影响,同时室内墙面、地面按原有样式修复,保留建筑原有面貌。

  上午时分,78岁的田奶奶走进杂物间改造的厕所,自从经过改造有了独立的如厕空间,她再也用不着在大风大雨的天气,撑着伞走出家门绕行数十米去上厕所。

  图为:在国京路41号一楼,改造后有了一平米卫生间,78岁的田奶奶再也用不着雨天打伞出门上厕所。

  国京路41号,小小的空间集合厨房和卫生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方便居民生活。

  改造前,国京路41号居民家里没有卫生设施,几十年如一日,如厕完都要走出家门十几米,去门口的公共卫生间倒痰盂。对年纪大的老人而言,大风大雨天气地面湿滑,倒痰盂也颇为困难。

  “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提升改造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兼具发展、民生和治理属性,只有站在群众立场上解决实际问题,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凝聚人心、求得最大公约数。”陈颖说。

  长海路街道有个“睦邻智囊团”,通过邻居的现身说法,打消顾虑、化解心结,促成签约;殷行街道以党建引领法、双线沟通法、流程再造法、情感疏导法推动项目快速实施;定海路街道通过一对一诉求对接、技术顾问现场论证等方式,拓宽居民参与路径……

  “听民意解民忧,让惠民工程再升级,切实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定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李荣向记者介绍了工作法。

  “首先是倾听,每一户的声音都重要。”李荣和记者说,街道与居委组建联合工作组,党员与志愿者全程参与耐心讲解,细心倾听,针对面积小、施工难等顾虑一一沟通,逐一化解。针对不同家庭实际,量身定做“一户一方案”……

  “在施工中要把服务送到居民心坎上。”李荣细数了多个服务细节,比如严格限定作业时间,搭建围挡,防尘降噪,每日清理工地、清运垃圾,最大限度减少扰民,还请专业工程师现场答疑,并帮忙安装热水器、检修线路,用点滴细节,传递暖心温度。

  “从方案制定到签约搬迁,政府全程让我们老百姓说话,线上线下都能提意见,一点不糊弄。”居民张忠感慨。

  2024年,7589户完成改造,徐汇、长宁、普陀、闵行、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宝山等9个区提前完成“拎马桶”改造任务;

  2025年,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倒排时间节点,随着最后6493户改造完成,上海人民终于彻底告别“拎马桶”。

  10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桑园街、东江阴街的巷弄,看到大部分居民已随旧改进程搬离,不少房屋大门被砖块封堵,仿佛在无声见证着这片区域的变迁。记者从黄浦第四房屋征收服务事务所(以下简称“征收四所”)获悉,截至10月22日,729街坊(零星)旧改地块已有86%的居民完成搬迁。他们中有的入住配套的过渡安置房,有的选择自行租房,正朝着实现“带电梯、有独立卫浴”的新居梦想稳步前行。

  729街坊(零星)旧改项目东至桑园街、南至陆家浜路、西至跨龙路、北至东江阴街,属于上海老城厢的典型区域。长期以来,这里的340余户居民普遍面临“如厕难、厨房共用”等生活困境。

  桑园街48弄一间仅8.1平方米的房屋,是纪昌平生活了七十多年的家。穿过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的幽暗通道,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便是他们一家三口蜗居的全部空间。进门左手边紧挨门框的床铺,白天是“沙发”,夜晚是夫妻俩的栖身之所;右侧头顶上方的低矮阁楼,是女儿成长的小天地,进出都得小心翼翼弯腰低头。唯一的空地仅能勉强支开一张折叠小桌,空间瞬间被填满,转身都显得局促。墙上钉满木条板,挂满了各式物品,“地方太小,东西只能往墙上‘借’空间。”纪昌平无奈地解释道。

  从出生便扎根于此,纪昌平经历了上山下乡的岁月,也熬过了老城厢最艰苦的日子。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天下午4时左右,弄堂口便会响起摇铃声——那是收粪车来了,家家户户提着木头马桶去倾倒。到了90年代,马路对面建起了倒粪站,虽然省了点事,但清晨排队倒马桶仍是常态。随着笨重的木头马桶逐渐被淘汰,轻便的痰盂成了主流。为了让家里的空气新鲜些,每天至少要倒上四五回。纪昌平清晰地记得:“最尴尬的就是家里来个亲戚,尤其是女的,上厕所就非常难为情。屋子太小,男人得回避,实在是不方便。”

  后来家里勉强安装了一个“电马桶”(抽水马桶),期盼能解决难题。可惜,由于管道老旧等问题,抽水马桶经常堵塞,下水道还容易返臭,夏天更是蚊虫滋扰不断。这些困扰让家人大部分时间仍习惯使用痰盂,只在严寒或风雨天,才偶尔用一下室内的抽水马桶。

  从四十多岁等到古稀,纪昌平始终怀着坚定的信念:“我一直对政府有信心。城市需要更新,旧改的阳光早晚会照到我们这里!”如今,盼了三十余年的旧改梦终于成为现实。谈及即将发放的补偿款,他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计划在“五个新城”挑选一套七八十平方米、带电梯的新居。“我们先在松江租了房子过渡,最近也一直在看新房,希望能找到周边生活设施都齐全的地方。”纪昌平分享着他的安排,“算下来,付完房款后还能余下一部分钱款安心养老,我们心里很知足了。”

  告别生活了大半生的地方,最让他不舍的,是那些老邻居。“很多都是一起长大的老街坊,以后散在各处,见面就难了。”

  曾经,上海一个特殊的现象会格外引人注意:与高楼大厦比邻的老弄堂里,还有着少数本地居民早起倒马桶的身影。

  超大现代城市的“里子”问题,一度困扰着部分本地居民。以1991年启动第一阶段城市住宅建设更新改造为起点算起,上海已经与马桶斗争了三十余年。“马桶工程”“贴扩建”“一平米工程”等诸多具体而微的工程设计,见证着上海“拎马桶”现象的渐渐消失。静安、闵行、黄浦……不同片区、不同街道,数万名居民家庭成功完成入户改造,历史遗留的复杂问题,有了贴合市情的解决办法。

  上海面临的情况,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内,没什么能学习的经验样本。作为国内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城市之一,上海中心城区的住宅设计,存在着早期城市化水平尚不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有限的问题。而从历史周期的角度来说,上海也是最早面临城市设施更新换代的城市化新周期问题的城市之一。“走在前面”的上海,无论从横纵哪个方向对比,都几乎无可借鉴的样本。发掘自己的应对经验,考验着城市本身的治理智慧和意愿。

  事实上,在消灭“拎马桶”的具体工作中,往往会面临各种五花八门,甚至难以预想的现实困境。尤其是在建筑密度高、居住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区,建筑空间通常极为狭小,为了找到最优解,在设计到施工的几乎每个环节,有关部门都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此外,很多老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内部布局往往不完全一样,对上海来说,这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过程。

  相较技术难题,做好居民的解释沟通工作,往往复杂程度更甚。一只小小的马桶背后,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考量和诉求,改造工作更可能牵扯到微妙的邻里关系,往往是“牵一发动全身”。显然,这不是用简单化的行政命令或技术方法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为此,街道、居委干部等基层工作人员真诚平等的沟通、不厌其烦的解释,想尽办法斡旋商量,站在居民立场上考虑问题,尽可能打消各种顾虑,最终赢得了居民的理解和支持,真正把民生实事做到了居民的心坎上。

  为什么如此之难,上海依然要克服重重困难,把消灭“拎马桶”这件事扎扎实实持续推进下去?城市发展不能简单地只做“可不可办”的技术判断,更要多做“该不该办”的价值判断。马桶很小,但民生这件事很大,消灭“拎马桶”,看似解决的是小部分居民的如厕问题,实则疏通的是民生堵点,不仅关乎生活品质,更关乎民心民意。

  在消灭“拎马桶”的过程中,上海探索出了种种方法和路径,虽然形式各异,但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解决百姓的真实痛点,关照百姓的切身感受,把个体的需求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正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所指出的,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上海来说,让每一个民生诉求和关切都得到回应,让每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得到尊重,也是建设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

  对于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来说,“拎马桶”改造任务总体完成,只是城市更新升级的一个节点。随着城市发展,还会出现新的民生痛点,需要持续关注、不断破解,但无论如何,上海为民办事的初心不会改变,民生改善的工作不会停步。在投资于人、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的路上,上海也将不断推进新的工作目标,让每一个在这座城市中的人都可以感觉到更多温度,生活得更有尊严。